數字文博、智慧文博 | 蘇州博物館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3-03-31
持續深入推進“十四五”時期
蘇州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編制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博物館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博物館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發揮文物博物館事業在“打造蘇州文化高地”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具有綜合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特色競爭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作出積極貢獻。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黨對博物館事業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突出公益屬性和社會效益,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堅持改革創新。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先行先試,推進博物館發展理念路徑、技術形式、方法渠道、機制模式創新,充分釋放博物館發展活力。
堅持開放共享。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通過協同創新、社會參與、跨界合作、互聯網傳播等方式,提高文物博物館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推進文旅融合,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立足于把蘇州博物館建設成為“中國最具特色、敢于創新、充滿活力的博物館”,到2025年,建成本館與西館錯位發展、相輔相成的城市文旅新地標,打造全國第一家“博物館學?!焙桶踩?、協同、綠色、智能的智慧博物館,形成藏品資源多元化、陳列展覽系列化、開放服務精細化、社會教育品牌化、宣傳推廣體系化、學術科研專業化、綜合管理科學化的事業發展格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更加彰顯,蘇州博物館品牌特色更加鮮明,在國內國際文博行業、文化事業中的影響力更加突出。資源方面,征藏體系更多元,藏品保存環境更完善,文物保護體系更健全,數字資源采集利用更全面,對資源的挖掘闡釋更加深入,確立起具有蘇州博物館個性、江南文化特色的文化資源優勢。
人才方面,組建多領域、多層級的人才梯隊,形成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研究人才、創新人才全面綜合發展的人才隊伍結構,人才管理和激勵方式更有活力,隊伍整體素質能力顯著提升。
業務方面,對標世界一流標準,實現標準化、優質化的開放管理和分眾化、精細化的觀眾服務,建立新時期多元立體的蘇州博物館臨時展覽體系,執行更加成熟的策展團隊制度,以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品牌為抓手打造博物館教育的優質基地,確立科學、規范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構建博物館文創產業生態圈,建立蘇州博物館大數據可視化展示、智慧化分析應用中心,在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發揮更多主體性作用,舉辦更豐富、深層次的國際性活動,在各個業務領域的行業認可度、社會認知度均有提高。
機制方面,法人治理結構建設作用更加彰顯,博物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高,系統建立有利于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長效管理機制。(一)結合蘇州地方特色和蘇州博物館發展需求,加強文物征集力度,完善和優化收藏體系。
1、圍繞自身館藏特色,結合西館展陳需求,關注反映蘇州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的征藏,進一步豐富館藏,填補空白,重點征集與吳門畫派相關的、特別是仇英書畫作品,以及與蘇州傳統有關的明代以來作品、明清蘇作工藝、新吳門畫派、現當代蘇作工藝品、蘇州名人書札等古籍。
2、拓展文物征集渠道與方法,力爭與海外知名藏家建立聯系,通過與海外知名藏家的展覽合作,以展覽促捐贈,鼓勵更多私人藏家“化私為公”來支持蘇州博物館的發展,進一步吸收精品文物,豐富本館館藏。
3、優化館藏圖書結構,不斷豐富少兒文博類圖書種類和數量,兼顧業務工作需要和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特色文博藏書體系。(二)全面提升文物藏品保存環境,運用先進技術發展成果,加強藏品的保護和管理,為資源的合理利用打好基礎。1、結合文物保管的各項優勢和經驗,在西館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智能化文物庫房。同時,逐步對原有文物庫房進行改造,并利用信息化手段,結合文物卡片、藏品信息二維碼掃碼等輔助手段,實現文物庫房智能化管理。
2、研發移動端文物點交系統,力爭與藏品系統無縫對接,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對文物進行點交,增加文物點交的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
3、利用高科技設備對館藏文物進行全方位的高清數字掃描,按照清晰程度高、適用性強的標準,以能廣泛運用于與文物相關的研究、展示、出版、復制、文創等領域并且能滿足國家對文物預防性保護要求為目標,逐步采集文物數字資源。
4、加強對館藏古籍的保護,在善本函套全部配置完成的基礎上,逐步完成普本古籍的函套配置工作。
5、做好館藏古籍、家譜等自建數據庫的更新工作,逐步對外開放家譜數據庫,擬開通官網直接查詢功能。優化整合特色文獻資源(古籍、家譜、文博電子圖書),對其進行二次加工、標引,建立具有本館特色的館藏數字文獻資源管理、展示和應用平臺,提高數字文獻資源的使用率。(三)完善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推進文物修復技術特別是“蘇裱”的科學發展,拓展修復工作領域,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1、進一步健全蘇州博物館文物保護機制,細化各環節操作流程,確保文物安全,發揮博物館保管、研究、展覽和教育的社會功能。
2、依托《蘇州博物館可移動文物保存環境檢測項目》成果,在實現對文物庫房、展廳和重點展柜文物保存環境實時監控之后,加強對采集數據的分析研究,進一步采取有效控制手段,對可移動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整治優化,確保館藏文物保藏、展示環境“穩定、潔凈”。對發生損壞、病害或有趨勢的文物及時干預,提出評估意見,制定維修方案,提升預防性保護水平。
3、立足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裝裱修復技藝(蘇州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人基地的平臺,建設規范的高等級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側重于文物監測分析、保護和“蘇裱”技藝傳承,加強與院校、科研團隊的和合作,以“傳統 科技”的理念,引進先進修復技術,保護水平進一步提升。
4、對照蘇州博物館已取得的各項修復資質,加強專業學習和合作,探索開展多類別的修復工作。
5、進一步健全完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案,明確所轄古建筑群(含太平天國忠王府、張氏義莊、王氏義莊、民俗博物館及工藝美術博物館、過云樓陳列館)的改造、維修、利用原則和標準,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力度。(四)建設研究型博物館,依托科研基地與課題項目,充分整合資源,拓展橫向聯絡合作,提升博物館學術研究水平和影響力。1、以特色館藏為基礎,深入開展館藏清末及民國瓷器、青銅器文物、地圖與香煙畫片等圖片類文物、沈壽及其弟子作品等小型課題研究,促進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展覽、教育資源,強化學術性與普及性的均衡與融合。2、充分挖掘、發揮古籍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完成吳氏固圉齋家藏古籍善本系列四個部分的專項整理和出版。3、以學術委員會為抓手,積極組織申報博物館與文化旅游等相關各領域國家、省級課題項目,引導和鼓勵館級科研課題的自主申報研究。4、辦好《蘇州文博論叢》,在穩定稿源和來稿質量的前提下,力爭讓《蘇州文博論叢》成為江蘇省內有影響力的學術刊物。5、加大與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結合各自資源優勢在重大項目上尋求跨單位合作。6、結合博物館發展、館藏、地方歷史文化以及各業務領域,開展更廣泛的學術探討,組織舉辦不同主題的學術沙龍、會議,增強蘇州博物館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五)深化智慧博物館建設,全面推進博物館智慧化發展,完善大數據建設管理,進一步提升智慧化對博物館運營服務的貢獻度。1、綜合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訊等新技術,完成安全、協同、綠色、智能的蘇州博物館西館智慧博物館建設,滿足觀眾服務多樣化需求,提升服務滿意度,參照國家文物局提出的智慧博物館基本建設目標,達到省級智慧博物館水平,使西館融入“智慧城市”體系。
2、建立大數據展示、分析中心,對大數據做到更加精細化的、多樣化的管理,使觀眾行為信息的收集與分析能夠切實輔助指導文創、展覽、活動等的開展與實施。
3、創新博物館“云展覽”,鞏固提升線上全景展示、虛擬展廳,對接蘇州市文物資源大數據智慧化資源管理平臺等大數據體系,豐富“云觀展”的形式和渠道,探索舉辦原創數字展。
4、建設“互聯網 教育”的MOOC在線教育系統,從而將蘇州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資源進行線上線下的整合,建立一體化的博物館教學活動平臺。
5、鞏固推進智慧博物館江蘇省重點文物科研基地建設,開展文物數字化保護、基礎理論研究、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積極構建智慧化展示平臺,制定相應的標準及接口,全面提升博物館信息化水平。(六)完善展陳環境與條件,原創與引進相結合,豐富展覽種類和內涵,優化策展團隊制度建設,為館內職工參與策展搭建平臺。
1.做好西館展廳建設、內容策劃、形式設計、布展開放的同時,圍繞各場館全面開展展廳升級改造,提升整體參觀環境。其中,本館重點對展廳進行智能化升級,提高基本陳列質量;太平天國忠王府重點改造四面廳,提升與改善香港張宗憲先生捐贈文物展廳與四面廳北廳的展覽展示條件;民俗館、工藝美術館、過云樓等進行展陳設備設施的修繕維護,綜合考慮展陳效果,對基本陳列進行策劃、調整。2、推進展覽多元化、體系化發展,策劃實施“近代大家”系列學術展覽,穩定形成中國古代文明史、世界文明史、歷史文化遺產、小主題書畫、現當代藝術以及“蘇藝天工”“蘇韻流芳”等多個系列展覽構成的臨時展覽體系。3、拓展思維和視野,進一步加強館際交流、跨界合作、資源整合,做好臨時展覽的引進、合作,創造性地豐富臨時展覽的主題、形式,探索新的蘇博品牌的具有學術性、思想性、藝術性、實驗性的特色展覽。4、以課題研究和“吳門四家”、“清代蘇州藏家”系列學術展覽為基礎,策劃推出館藏文物、“吳門畫派”其他代表人物等小型專題展覽,及原創展“蘇州清代藏家特展”,促進蘇州博物館原創性展覽的整體提升和成果轉化。5、優化策展團隊制度,健全展覽運作機制,培養、錘煉更加靈活、順暢、成熟的團隊。面向全館征集評選展覽策劃,每年召開展覽選題及內容評審會議,鼓勵各部門員工發揮才能,提交展覽內容策劃方案,爭當內容策劃人,評審通過的內容選題作為博物館特展的備選方案。6、結合蘇州及世界歷史文化,推進國際展覽合作實踐,與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合作舉辦“莫奈的花園與蘇州園林”。(七)推進各開放區域全面協調運營,鞏固實名制分時全預約開放制度,實現精細化、優質化的開放服務。
1、全面協調安排本館及太平天國忠王府、西館、民俗館、古籍圖書館、過云樓陳列館等各個場館的開放運營。在文旅融合的政策環境下,配合區域聯動做好東北街片區的協同合作,繼續實行民俗館與獅子林的聯合開放。2、做好蘇州博物館西館開放區域功能規劃,組建和培訓一線服務團隊,結合本館開放經驗和西館定位,制定完善的西館開放服務管理制度,確立蘇州博物館西館的管理運營體系,明確各項流程與細節并貫徹落實。3、完善實名制分時全預約開放的各項細節,健全開放管理制度,以精細化、標準化為目標提升開放服務的質量和水平。4、建設智能化講解資源管理系統,整合和有效利用各類講解資源,面向多元觀眾提供更為優質的導覽服務。(八)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方向,強化青少年教育,深化教育活動內容與實效,創新文化教育渠道和形式,系統建設特色教育項目和課程體系。
1、健全“@蘇博”博物館教育項目及課程體系建設,依托西館探索體驗館等各類教育空間,完成國內首家“博物館學校”的建立和實施;同時,以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為支撐,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慕課平臺體系和博物館“線上學?!?,打造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學校。2、加強與長三角地區文博單位、教育系統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落實西館探索體驗館的建設和日常運行,優化本館兒童體驗中心服務,推動博物館資源服務中小學教育教學,打造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優質基地。3、豐富博物館研學活動的開展,拓展研學路線,規范研學流程,建設全國博物館研學示范基地和培訓中心,打造博物館研學先進品牌,成為國內博物館研學標準制定的主要提供者。4、圍繞蘇州城市、文人生活、蘇博建筑等蘇博品牌以及其他青少年高關注度題材,定期策劃面向青少年觀眾的系列教育型展覽,推動博物館展教結合的全面發展,形成具備蘇博特色的展覽與教育新品牌。5、豐富圖書、閱讀類的文博教育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圍繞“書香”,結合館藏特色圖書文獻資源舉辦“古籍曬書會”和“傳統印刷術體驗”,并通過拓展館校合作吸引更多少年兒童參與閱讀活動,打造多元化、有特色的古籍圖書館教育活動名片。6、在調研的基礎上,深化、拓展傳統民俗工藝教育的內容,結合展覽、活態展演、講座、體驗、線上科普等多元化的形式,走出博物館,在更廣的范圍內推進民俗知識與文化的傳播和弘揚。7、繼續開展“故宮講壇走進蘇州”與“文藤”系列講座,結合蘇州地方文化、時事熱點、博物館發展等加強講座選題,提高講座質量。(九)完善蘇州博物館文創經營與管理機制,打造文創產業生態圈,規范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立與完善藝術授權體系,進一步激發博物館文創發展活力。
1、以西館建設為契機,突出文化休閑消費體驗,通過文化餐飲、復合藝術書店、文創中心等多維度的服務,推進蘇州文創版塊業務的全面升級。2、完善和健全經營機制和激勵機制,在探索和嘗試新模式的過程中尋求突破,推進經營模式更加靈活發展,加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效果與業績之間的聯系,落實營銷收益分配與激勵機制。3、以博物館為核心,將產業鏈的上下游整合管理起來,圍繞不同分工共同打造出一個健康的文創“產業生態圈”,基于這樣的產業生態圈范疇內,實現精細化合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進而形成合力有效推動發展。4、規范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將商標、專利、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及其他無形資產進行統籌管理,在創造更多更好的知識產權作品的同時,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并可以更好的加以開發利用,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5、依托知識產權的管理和發展,建立并完善多層級、寬領域的授權經營體系,進而通過藝術授權的形式將博物館與社會各界的優勢資源相互整合,取長補短,產出更多優秀的廣義的文創產品。(十)深化國內外博物館以及文化交流,加強博物館資源與服務的輸出,擴大、加深蘇州博物館行業影響力。
1、擬再簽約2家友好館,將蘇州博物館友好館數量增加至11家。2、以西館國際合作館為基礎,探討和世界級博物館的長期合作模式,建設更加穩定、成熟、深入的世界文化交流平臺、世界文明展示平臺。3、依托積累的國際博物館資源,結合旅游內容,文旅融合,打造一到兩條成熟的對外研學路線,并以此為媒介開展蘇州博物館以及蘇州的文化旅游的交流和宣傳。4、深化與蓋蒂中心、史密森學會等國際文化研究機構的交流,共同開展教育活動、培訓培養、聯合出版、翻譯有譯著版權的出版物以及其他跨國度的文博合作活動。5、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文化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策劃新的原創性輸出展覽或巡回展覽,深化當前書畫、香爐、狀元扇等主題的巡回展覽品牌,加強蘇州博物館原創性展覽在國內外的推廣力度。6、加強與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博物館協會、江蘇省博物館學會、蘇州市博物館協會及各專業委員會等文博機構的合作,深化與國內各兄弟博物館的交流學習,承辦博物館領域會議培訓等各類活動,進一步探索有延續性、可持續的長期合作方式,提高蘇州博物館的行業影響力。(十一)重視蘇州博物館社會形象的塑造,集聚品牌效應,吸引社會參與,貫徹“博物館 ”戰略,促進跨界融合,增進與社會力量的對話,構建參與廣泛、形式多樣、管理規范的社會動員機制。
1、完成蘇州博物館宣傳品牌建設,打造具有蘇博特色的品牌形象,塑造蘇博宣傳人設,增強蘇博宣傳產品的辨識度,同時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力量,拓展宣傳內容的發布平臺和推廣渠道。2、加強與科技、旅游、商業、金融、傳媒、設計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啟動實施“融計劃”IP共創,建立互惠共贏的合作模式,挖掘文化在驅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潛能。3、立足館內開放服務需求,進一步吸納志愿者力量,為蘇州博物館志愿社積極參與博物館展陳設計、宣傳推廣、文創開發等業務提供更多機會,推進志愿服務理念的升級。4、優化與其他博物館志愿者團隊、社會志愿服務力量間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蘇州博物館志愿社建設成果,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梳理志愿者團隊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制定博物館行業志愿服務標準。5、繼續完善會員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進一步擴展會員種類,做好博物館會員群體的經營,利用恰當方式促使會員為博物館提供更多支持,為博物館會員制提供先進的運行模式和經驗。6、充分利用智慧博物館框架下的數字化觀眾管理系統,結合觀眾調查問卷結果統計,建設綜合性的觀眾信息與行為方面的數據資源庫,開展具有系統性、全面性、持續性的觀眾行為分析,有效提升觀眾調查水平。(十二)構建合理的人才梯隊,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多渠道組織職工學習交流,并結合自身優勢輸出知識和經驗,為行業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
1、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和人才成長激勵機制。結合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成果,完善職稱與崗位的評聘工作辦法,強調人崗匹配度。創造尊重人才、鼓勵人才的良好氛圍,使人才在實際工作中快速成長,推動人才梯隊的形成與不斷發展。2、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結合蘇州博物館西館的開放運營和博物館整體發展需求,重點圍繞策展、文物鑒定、文物保護、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人才招聘、引進。加強博物館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研究人才、創新型人才培育,探索輪崗制度,錘煉一支復合型骨干人才隊伍。3、多形式、多渠道開展人才培養。組織開展系統性、綜合性的職工培訓,創新培訓模式,加強與各基金會、高校之間的交流,并擴大國際交流項目,增加如聯合考古、出國講座、志愿者互訪,董事會和理事會交流等其他項目,全面拓展學習交流的視野。4、針對“蘇裱”技藝的傳承與研究,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推薦青年職工赴外進行專業培訓的同時,招募多專業多層次專業人才,擴充文保修復專業隊伍,適度引進手工藝人、傳統工匠為“顧問”,創新管理模式。5、充分發揮和利用故宮學院(蘇州),承接國家級培訓和課題項目,策劃開展蘇州大市范圍文博從業人員的培訓,努力將故宮學院(蘇州)打造成蘇南地區最具權威和實力的業內培訓基地。(十三)全面加強博物館藏品、意識形態、公共安全保障,確保“十四五”期間博物館安全無事故。
1、對博物館建筑、公共空間以及機房、強弱電等設備設施進行全面的修繕與提升,針對現狀進行改造升級,完善其功能性和安全性。2、加強博物館安保隊伍的建設與管理,加強安保工作人員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教育,做好安防、消防、反恐等各領域新技術的學習和演練。3、結合工作需求和各場館特點,適時引入安防消防新技術,做好安防與消防的建設與管理,落實安保制度和應急預案并適時更新,探索改進保衛部與物業管理處交叉管理的管理方式,推進博物館整體保衛力量的強化升級。4、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貫徹執行意識形態安全責任制,制定完善意識形態工作應急預案,強化信息管控和內容審核,做好風險排查整改,嚴防意識形態滲透。5、提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網絡安全事件應急工作機制,規范應急流程和處置措施,提高應對突發網絡安全事件的能力與效率;加強對信息系統各資產的梳理和排查,嚴格做好重要數據的備份,提升對外發布應用的安全防護工作。(十四)深化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切實實踐機構職能,探索理事會和事業發展基金會的運營實踐。
1、深化理事會制度建設實踐。在當前發展環境和體制機制下積極主動地發揮蘇州博物館理事會的作用,深入挖掘理事會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吸納社會關注和資源。運用現代治理理念,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綜合探索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管理和運行體制方面的創新,進一步激發博物館的發展活力,提升行業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2、強化蘇州博物館發展基金會的具體職能。健全基金會運營方式,推進博物館資金使用體制機制的新探索,為博物館文物征集、臨時展覽、社會教育、文化宣傳等方面“輸血”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更廣的范圍內為人、財、物等各方面資源的吸納和利用創造渠道、搭建平臺,拓寬“造血”渠道。1、依據《市委編辦關于印發蘇州博物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深入開展博物館部門職能調整、崗位職責細化,優化博物館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3、系統梳理、建立更加科學的內部控制體系,完善風險評估與控制,高度重視和加強預決算、收支、采購、資產、項目、合同各方面的管理。加強規章制度的修訂、更新,明確各細節要素,嚴肅辦法舉措的落實、監督,做好決策與審批。4、細化檔案工作職責,加強業務工作檔案的分類與匯總,健全檔案數字化工作,規范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的整理、保管與利用,做好保密工作。1、2021年建成并正式向公眾開放,建成后與本館錯位發展,致力于展示蘇州吳地悠久歷史和傳統特色工藝,引進世界藝術提高展陳國際化水平,強化博物館教育功能,打造國內首家博物館學校,突出蘇式傳統文化開放式體驗,形成從蘇博開始蘇州之旅的文化旅游新模式,成為文旅融合下的蘇州城市歷史文化解讀中心和體驗中心。2、保障西館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安防與消防的建設與管理,完成安防力量的布置、各項安保制度與應急預案的制定,配備合格、熟練的安保工作人員。3、做好蘇州博物館西館開放區域功能規劃,組建和培訓一線服務團隊,制定完善的西館開放服務管理制度,確立蘇州博物館西館的管理運營體系,明確各項流程與細節。以此為基礎,西館與本館共同、有序開放運行,強化公眾服務,保障觀眾參觀體驗。4、通過前期設計論證及實際開放實踐,完善西館展陳內容,以更開闊的視界和創意合作豐富特展的主題、形式,與本館特展相互補充、相輔相成。西館展覽將更多元化發展,舉辦高質量文物綜合研究性特展,大力推進現當代藝術特展,將展覽與相關跨界藝術資源整合,打造新的蘇博品牌的特色展覽。5、利用西館的資源環境和建設條件,以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為支撐,面向蘇州市民和傳統文化愛好者,立足終身教育,圍繞藝術審美、文史探究、工藝傳承和文明互動等各個方面,全面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慕課平臺體系和基于蘇州博物館西館的“蘇博學院”,打造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學校。6、注重文化休閑消費體驗,通過文化餐飲、復合藝術書店、文創中心等多維度的服務,推進蘇州文創版塊業務的全面升級。1、本館。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結合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深入開展能耗審計,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聯合高校、專業機構啟動蘇州博物館低碳改造項目。同時,完成部分優化工作,對建筑以及展廳、機房、強弱電等設備設施進行全面的修繕維護,更好地保障博物館的開放,為博物館運營承載能力的維持與提升奠定基礎。
2、太平天國忠王府。根據當前太平天國忠王府古建筑的現狀,考慮到忠王府的展示、利用與管理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對忠王府進行整體修繕提升,改造展廳及各相關區域設備設施,進而充分利用忠王府資源優勢,重新調整功能區域劃分,完善展覽、教育、文創、休閑以及辦公等各功能區域建設。
3、蘇州民俗博物館。硬件上,對獅子林祠堂進行修繕;對展柜進行改造,解決展柜不能完全密閉、加裝的展柜玻璃不牢固的問題,排除展廳文物安全隱患,并同時進行全面清掃,維護展廳環境;針對現有模型破舊甚至損毀的問題,開展模型的修護、制作,保障展陳質量,提升展陳服務;對展廳設施、電器線路進行改造。軟件上,設計、調整民俗博物館展陳內容,提升展陳質量。按照清晰程度高、適用性強的標準,利用高科技設備對文物進行全方位的高清數字掃描,采集保存高標準的文物影像資料,既能廣泛運用于與文物相關的研究、展示、出版、復制、文創等方面,又能滿足國家對文物預防性保護的要求。
由于館藏文物數量豐富,采集工作體量較大,該項目參照類別、博物館工作需求等方面,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