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參考相關行業目前發展的狀況,可以得出來這么一個結論:信息技術肯定是將成為推動博物館行業發展的動力。為什么這么說呢?如果我們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作為博物館追求的目標,作為博物館工作導向的話,那么一定會通過采用信息技術,促進博物館方方面面工作的提升和改變。肯定會使我們行業整體面貌得到改變,行業的服務水平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博物館行業來說,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成為推動這個行業發展的動力,我們必須站在這個層面來考慮。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給博物館帶來的改變,我這里所說的帶來的改變包括已經改變的和即將出現的改變。
第一,是資源的開放、整合和共享。
現在各個博物館都在做相關的事情,比如我們的藏品、影像資料等等都已經實現數字化了,并且在整合。所以這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無論是國家文物局也好,還是各省市文物局也好,其實都在考慮今后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問題,這個對于博物館今后為公眾提供社會教育、提供知識產品,意義是深遠的。
第二,是工作流程和規范會實現重構。
原來是單純的手工的操作,當我們全面實現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之后,工作的流程肯定會發生變化,這在很多行業已經證明了,也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快的博物館里面也已經實現了。
第三,傳播服務體系的重構和擴展。
原來我們是以實物展陳為主的知識傳播,再輔助于社會教育活動、圖書、宣傳等等,現在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我們的知識傳播架構更豐富了,現場的數字展示,網絡上的、移動終端上的,包括即將出現的數字出版等等,會使我們的知識傳播體系有很大的擴展。
1
思維方式的改變。
現在社會上也一直在強調互聯網思維,在博物館里面當我們推進信息化工作以后,即使不是完全的互聯網思維狀況,也肯定會對我們原來的思維方式帶來很多改變和影響。在平等分布、以人為本和突破式創新等方面,都會發生作用,都會使我們博物館人在考慮工作的時候發生改變,和原來的思考方式會不一樣,特別是以人為本的方式,服務觀眾怎么來做,這肯定和過去是不同的。
2
行為方式的改變。
這個改變其實是非常明顯的,一個是標準化,一個是結構化。過去在文博單位這是比較老大難的問題,比如對藏品管理來說,每個館都有不同的習慣,每個地區也有不同的習慣,標準化很困難。部門之間的協作、各館之間的協作,其實都是比較困難的。當我們在實現信息化、推進信息化的過程當中,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
工作的不斷積累,前一代人和后一代人,前一批人和后一批人,工作的積累,通過信息化的方式也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可以幫助實現集體記憶,不會因為由于老同志退休或者骨干同志離職、調動,有些工作或者有些成果最后失傳,現在不會造成這樣的問題。
3
評價標準的改變。
在服務成效上,更多的公眾評判的因素肯定會逐漸增加,我們以往還是有一些行政化的,主要是對上級負責。在信息化實現以后,社會公眾的評價成分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到那時,我們博物館就不能夠再想當然的,來提供展覽或者出版物或者社會教育活動等等,而是對公眾的需求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提供我們的服務產品。
就是怎么促進我們前面所說的得到實踐,也可以叫做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頂層考慮。
首先,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數據化建設。
我們很多博物館正在進行這項工作,雖然進展不是十分快,質量也不是很高,但還是在大步伐的推進。這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今后方方面面工作的基礎,這個不完成,智能化城市、智能博物館都是很難做到的。
第二,傳播體系的信息化建設。
我們會使博物館的知識傳播、架構重構擴展,主要是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方式方面進行建設,包括移動網絡的、數字展示的以及相關的。
第三,運營管理體系的信息化建設。
這其實是我們的弱項,而且也是很多博物館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時候,比較難以實現的一個問題,但實際上這個方面更重要或者更應該優先來考慮,因為它會使我們整個博物館運營比較標準化,提高效率,特別是安全、制度和管理等等,都會得到比較好的促進。
前面我們就應用新技術的狀況,能達到什么情況和怎么達到這些情況,進行了分析。目前博物館應用新技術的現狀,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簡單做一個回顧。
第一,資源建設。
前面我提到了這一點,現在已經普遍開始了,但是質量不高,文字信息、照片數據、三維數據、視頻,這幾個類型都已經有了。但是這幾個類型當中,都存在著項目不全、質量不高、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還有使用目標不明確、采集比較盲目的情況。在資源建設方面全國其實是存在著很不平衡的狀況,比如大館、發達地區可能做得比較快,小館和稍微落后點的地區可能進展就很差。這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國家文物局收上來的資料上能看到這種情況。
資源建設還有一個問題,現在技術多樣,多樣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所謂好的方面就是各種情況、各種方式可以來比較、來競爭。不好的方面是,有一些技術方式下一步可能是死胡同,這個在甄別上存在著問題。
再就是采集的標準化建設不夠,質量標準不高,或者不完備,雖然全國可移動文化普查的相關工作,國家文物局也好,省文物局也好,也頒布過一些規范,我也參加過國家文物局的一些相關的工作。但是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有的時候是為了兼顧方方面面的情況,特別是幾個落后一點的地區,不得不把標準定得很低,而且有一些標準也相對籠統一點,有時候很細的又很難實現。這實際上是需要加強的一項工作。
今天在座有很多技術企業的領導和專家,在這方面是否可以給我們文博行業提一些建議,在這個事情上一定要借助社會力量,才能把它做好。
第二,文物保護。
以敦煌壁畫、故宮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做了很多非常有成效的工作。古籍、文書、書畫的掃描,遺產地、古建筑的實時監測,包括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都做了很多工作,像大運河、周口店等等遺產地的監測。在這上面現在有很好的經驗,也有一定的成效,還是需要推廣。
所存在的問題,一個是市場標準的問題,第二是需要廣泛協作。特別是遺產地、大遺址監測的事情,其實是需要政府部門里面的多部門協作,需要社會上很多相關的行業和機構合作,而且社會力量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需要有關制度或者有關政策上的支持。至于說單體的書畫保護,現在比較成熟了,應該問題不大。現在所采用的技術方式也是比較成熟的,對今后相當長時間來用這個數據也都是有意義的。而且在這方面,現在有老師提出來數字文物的概念,我覺得這也可以討論,恐怕對于博物館今后的工作,無論是研究,還是展覽、宣傳,包括做教育,都是很有用處的。
第三,展示和解讀。
說到這兒我就很贊成剛才國博陳煜老師關于展覽多媒體的一些看法,我們研究博物館多媒體將近20年,我認為展覽多媒體應把握五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一定是結合文物實物展覽當中的多媒體,它一定是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個原則,補充實物展品的不足。
第三個原則,展示實物展品難以展示的內容。
第四個原則,提供完整的、系統的知識。
第五個原則,營造氣氛,包括把枯燥、深奧、復雜的知識,生動、直觀地解讀出來。
現在在現場數字展示上存在很多問題,陳老師已經說了,我就不重復了。
現在互聯網和移動網絡上開始有一些作品來做知識解讀,特別是有一些社會上的專業技術企業參與制作的,有的作品還是不錯的。
就現狀來看,第一個問題是創意不足,還是普遍比較單調的、比較呆板的,不能夠像那些大的企業做的網絡上的,包括廣告類的、宣傳類的、推廣類的作品,那么生動、那么吸引人。其實有一些高水平的公司,他們所做的宣傳片無論是層次,還是審美的境界,其實都是很高的。包括價值觀,包括思想觀念,都是很高的,完全可以借鑒。
今天上午北京市文物局辦信息化工作培訓班,特意請了一個研究新媒體的教授,給我們做報告,講現在在商業領域新媒體的應用,還介紹了很多國外的例子,真的很精彩。既傳播了知識,提升了公眾的審美,同時也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非常巧妙,很值得我們來學習。所以我在這兒特意寫了一行字:“需要社會力量引入到展覽上?!?/strong>
現在我們不缺技術,種類很多,但是怎么選、怎么用是很大的問題,包括沒有文物實物展覽的數字藝術展示,因為以后這種形式也會越來越多。此前,梵高展在上海,沒有實物,就是多媒體投影的方式,來介紹梵高的作品,這里面的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比如我們到鄉下去做展覽,我們帶文物去是很困難的,但是到農村去傳播知識,這肯定是必要的。如果我們有很好的數字藝術的展示方式,肯定會有好的效果。
第四,觀眾服務。
引入新技術或者引入信息化技術,算是剛剛起步。南京博物院改擴建之后,對觀眾行為有一些跟蹤和監測,統計人數、統計年齡、統計戶籍所在地等等,還很初步,其他很多館做得還很少。其實我們利用新技術,對觀眾的參觀行為進行觀察、進行分析,對改進我們博物館的工作意義非常重大,可做的文章太多太多,需要我們下一步下大力氣去做,我們專業技術企業也可以幫助我們出主意。
第五,運營管理。
也只做到了局部應用,整體的整個應用系統化提供全流程管理還沒有做到,我們現在的公文、檔案有一些,但是我說的全流程是三條線。藏品流線、管理工作的流線、觀眾流線,這三條線都應該借信息化的系統把它管起來。如果這三條線都能管起來的話,那么這個博物館就可以達到很高的效率了。
第一、我們實現信息化以后,由資源開放、整合、共享向價值挖掘發展。整合以后,海量的數據要深入進行價值挖掘,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第二,借助新技術的合理應用,來推動博物館服務形態和模式的創新。就是我們可以有更好、更生動、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定制的服務,可以給我們提供創新的可能性。比如說我們利用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對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類型展品的講解或者背景資料等等,都是可以做到的。
特別是對于無論是藏品還是經費都比較困難的小館來說,現在其實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能夠很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技術,特別是網絡的相關技術手段,如果能夠有一個很精彩的服務模式的話,對于小館來說是打翻身仗的絕好機會?,F在利用網絡商業模式獲得成功的很多年輕人,原來資源很少,兩手空空。但是他看準了社會需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有引導性的消費的模式,最后他就成功了。像樂視、淘寶都是這樣,以新技術應用來推動服務平臺的創新。
第三,從分散建設、獨立應用,向集約化、集成化發展,重組業務流程和業務體系。我們去看國務院有關信息化建設的文件,包括我們看北京市政府關于信息化建設的文件,特別有意思。前不久,國家發改委也組織國家文物局有關專家專門開了一次會,就講文物數據今后怎么整合、怎么用,其實就是這個問題。要重組業務流程和業務體系。下一步就是服務平臺的規模和深度會大幅度發展,國家文物局普查辦公室也成立了一個課題組,在普查可移動文物完了之后,要做的課題就是這些數據怎么用,也是在考慮這個問題。
進一步實現智慧化,像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等,這些都是手段,最后都應該服務于我們整個業務發展和服務提升這樣一個目標。我們說重組,我們說集約,等等,這不是國家文物局比較有野心,要把大家的數據都攥到國家局手里,而是使我們這個行業服務能力得到提升,使我們行業整個面貌上能夠發生巨大的改變。
至于安全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當我們提出來數據共享的時候,很多領導、老師很擔心這個事情。借助更優秀的技術、更廣泛的業務協作和信息共享,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是政府部門之間的業務合作、業務的協同,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也請教過很多技術方面的專家,包括國家級的信息顧問,北京市的顧問,他們都談到這個事情,也給指出了一些可行的途徑。所以說我們在這上面不必擔心。傳統上往往是我們部門之間不那么協作、不那么共享數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主要是我們把胸懷敞開。
發明互聯網技術的伯納斯·李,超文本協議,HTTP,后來倫敦奧運會的時候還請他去,開幕式的時候他用當時的電腦還敲了一行字,“獻給每一個人”。
他把他的技術獻給了每一個人,他沒有要專利費,無償的提供給社會來用。作為博物館行業,我們所有人也應該有這么一個精神、這么一個心態,借助我們的工作,把文化遺產所擁有的信息更好地獻給每一個人,服務每一個人,使我們的公眾能享用這些文化遺產的信息,使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提高,使他們的文化修養能夠得到提高,使他們所從事的360行,行行都很精彩,進而促進我們中國整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