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征求意見稿)
一、 現實基礎和發展背景
(一)“十三五”主要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浙江省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態勢良好,整體發展水平明顯躍升,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多個方面工作位居全國前列。
1.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取得重大突破。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海寧海塘?潮文化景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前,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總數達3處,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達6處。
2.文物工作體制機制趨于優化。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浙江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20-2022)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墩憬〈筮\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為全國第一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省級地方性法規。省委宣傳部牽頭成立考古工作專班,起草推進浙江考古事業發展的總體方案和工作意見。
3.文物家底持續增厚。完成可移動文物“一普”工作,確認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652家,登錄國有可移動文物938104件/套。新增國保單位50處、省保單位286處,國保、省保單位總數分別達281處(居全國第四)、869處。溫州市、龍泉市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總數達10座。
4.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實施考古發掘項目260項和考古調查、勘探項目1200多項,其中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等3個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發現了中國沿海地區迄今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和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遺址——施岙遺址。上山文化考古研究取得最新成果,為上山文化遺址是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地、世界最早農業定居聚落、世界最早彩陶出土地提供了迄今最為完整的證據鏈。
5.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量質齊升。全省已登記備案博物館總數達396家(居全國第二)。中國絲綢博物館完成改擴建,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區建成開放,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開工建設,全省設區市實現了綜合性博物館全覆蓋。博物館質量明顯提升,全省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數達73家(居全國前列)。浙江自然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分別于2017年、2019年獲評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6個項目獲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6.文物安全監管有效加強。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全省文物安全工作會議,文物安全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和領導干部政績評價體系和平安浙江考核體系。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見》。文物平安工程第一期360個項目全面實施完成。建立了重大文物法人違法案件約談通報、嚴重消防安全隱患的單位掛牌督辦等有效機制。
7.文物活化利用體系初步形成。建成博物館景區14家。全省博物館推出展覽超6000個、社會教育活動65000場次、接待觀眾量超3.5億人次。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能力明顯提升,成立浙江省文瀾閣博物館商店聯盟,搭建了全省博物館十佳文創產品評選推介等平臺。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穩步推進,擁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項目2項、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5處。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成效顯著,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項目,遴選推介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優秀案例34個。
8.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全省文物系統1人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2個集體獲評全國文物工作先進集體,1人獲評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個人,3人獲評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1人入選“2017年度十大浙江驕傲人物”,良渚考古隊入選“2019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2人獲評首屆“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10個先進集體、45名個人因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工作中表現突出,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表彰。設立并實施了全省文博人才“新鼎計劃”,培養青年優秀文博人才30名。設立并完成四屆“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評選推介活動,評選推介“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109名。
(二)短板和問題
1.文物系統“小馬拉大車”問題依然存在。隨著文物事業的快速發展,文物保護對象成倍增加、類型日趨豐富,文物工作內涵不斷擴大,但長期以來文物保護管理力量薄弱的歷史欠賬未能補齊,且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一些基層文物保護機構和專業隊伍被進一步壓縮整合。至“十三五”末,全省仍有3個設區市未成立文物局,僅有14個縣(市、區)成立了文物局,仍有12個縣(市、區)未設置履行文物行政職能的科室。
2.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十三五”時期,全省文物行政違法案件和文物安全事故發生率呈現反彈回升勢頭。木構類文物建筑火災事故多發,文物法人違法案件發生率居高不下,偷盜古墓葬、古遺址、古建筑構件及走私文物等違法活動時有發生。
3.博物館事業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博物館事業發展區域不平衡,杭州、寧波兩市博物館分布較為集中,個別縣(市、區)至今未建成一座功能完善的公共博物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城鄉差距大,農村地區博物館覆蓋率較低??h(市、區)級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辦館質量普遍較低,開展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能力普遍較弱,功能發揮不夠充分。
4.融合化發展能力明顯不足。順應文旅融合新形勢自覺推動文物資源“活”起來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加強,推動文物資源向旅游產品有效轉化的途徑、方法、手段十分有限,在把各類文保單位、各級博物館打造成為有溫度、有故事、有品位、有體驗的文化客廳和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停留于點上突破,在成勢見效方面明顯不足。秉持共建共享理念,推動文物博物館事業與文化休閑等相關行業融合發展,推動文物資源向公眾開放共享,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有效機制尚未建立。
5.數字化治理能力較弱。順應數字化時代浪潮,以數字化思維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全省文物博物館領域數字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尚未形成,已建成的數字化系統處于信息孤島狀態,未能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整體智治。智慧文博建設成效不夠顯著,5G、云計算、大數據、VR/AR、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文博領域的融合應用已有所突破,但未能全面鋪開,讓觀眾可感可知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三)“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預判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面臨重大機遇。
從外部環境看,黨和國家對文物博物館事業重視程度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都把文物博物館事業擺上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進行戰略謀劃、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的戰略高度,就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近百次,先后考察文博單位70多處。“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密集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賦予了文物工作新使命新任務,凸顯了文物博物館事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地位。重大戰略實施為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的良好契機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部署實施了“一帶一路”、鄉村振興、文旅融合、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戰略,省級層面部署推進了“文化浙江”建設、“四條詩路”文化帶建設、大花園建設等一系列重大項目,這些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與文物工作都密切相關,為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融入大局謀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使文物資源作為促進文化繁榮、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產業發展、彰顯城鄉神韻戰略性資源的地位更加凸顯。社會各界對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期待值關注度前所未有。文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已成為人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社會各界對文物博物館事業賦能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與日俱增。近年來,有關方面推出的“國家寶藏”“早期中國”“如果國保會說話”等內容與文物博物館相關的影視節目、精品展覽觀者如潮,成為街談巷議的“現象級”文化盛事,文物博物館內容消費受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群體的青睞程度前所未有。
從內生動力看,發達的浙江經濟為文物博物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據統計,2020年浙江全省生產總值達到6461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到7248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跨上6萬元、3萬元臺階。我省各級黨委政府推動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擁有良好的財力保障。同時,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均超過5000美元,旅游休閑消費、文化消費需求將大幅度提升。據此推算,我省對文物博物館公共服務及相關領域的消費需求將維持高位,為文物博物館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堅實的基礎工作使浙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站在了較高起點。近年來,我省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博物館體系、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支撐體系,擁有文物資源數量、博物館數量等均位居全國前列,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打造、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諸多領域領跑全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整體水平處在全國第一方陣行列。高水平、有擔當的隊伍和講奉獻、講團結的優良傳統為浙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長期以來,我省文物系統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著力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搶救、傳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形成了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培養了多支號稱“地方國家隊”的專業隊伍,文物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具備較強的人才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著力推進數字化改革、融合化發展、國際化接軌、人本化服務,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浙江文物資源,努力為建設“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貢獻力量,為全國基本實現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浙江經驗。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保護第一。始終堅持把文物保護放在首位,推動各級黨委政府樹牢“文物保護也是政績”的理念,強化各級文物部門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擔當,引導全社會增強對文物的敬畏之心。遵循文物保護規律,堅持依法保護與科學保護,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有機結合,嚴守文物安全底線和生命線,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格局。
2.深化改革創新。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梯次推進文物領域數字化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各項重大改革任務,大力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保護傳承方式創新、科技創新和傳播手段創新,著力破解制約全省文物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提升全省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激活文物資源價值和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活力。
3.突出開放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新需求,著力提升文物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大力提升文物資源開放利用率,切實讓人民群眾在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過程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化合作,不斷深化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機構的橫向合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暢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通道,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關心關愛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良好氛圍。
4.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安全與發展、保護與利用,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創新保護模式、活化利用途徑,推動文物博物館事業實現創新性發展、高質量發展。統籌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高度加強全局性謀劃,充分挖掘和釋放文物資源潛能,有效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城鄉面貌提升、地域特色彰顯和人民生活改善。
(三)總體目標
緊盯走出一條符合浙江省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目標,系統性重塑文物保護、研究、傳承、利用工作體系,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文物法規體系、文物安全監管體系、文物保護體系和博物館體系,著力打造浙江文物標識體系和文物數字化治理體系,全面提升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充分發揮文物博物館事業在助力國家軟實力提升、助推文化浙江建設和賦能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博物館發展質量標桿省、文物數字化治理先行省、文物與旅游融合發展樣板省。
一是形成文物標識體系。從浙江史前文明、世界文化遺產和絲綢文化、南宋文化等浙江特色文化三個維度入手,遴選45條線索、約230處文物資源,切實打造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鮮明辨識度的浙江文化標識體系,全面展示以“10000年上山”“5000年良渚”“1000年南宋”“100年南湖”為代表的浙江歷史文化深厚內涵和獨特價值。
二是建成博物館發展質量標桿省。進一步提升博物館覆蓋率,全面實現縣縣有博物館目標,有效破解我省博物館事業發展不均衡問題。爭取達到每12萬人(常住人口)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目標,博物館參觀人次超7.5億人次。實施博物館質量提升“十百千”工程,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國內領先博物館10家,國家等級博物館總數達100家,建設鄉村博物館1000家。打造博物館陳列展覽國家級精品獎項目3個以上,省級精品獎項目50個以上。
三是建成文物數字化治理示范省。按照“一年出成果、兩年大變樣、五年新飛躍”三步總體部署,從大數據管理和“云端”智享兩個維度加強研究謀劃和實踐探索,建成文物領域數據駕駛艙,形成文物資源數字化傳播體系。創建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示范單位2家以上,建設博物館智能化服務終端200個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分色分類分級動態遠程監管覆蓋率達到100%。
四是建成文物與旅游融合發展樣板省。圍繞“全國文化高地、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樣板地”建設目標,完成大運河文物保護利用項目50項、詩路文化帶文物保護利用重點項目100項,推出以文物古跡類標志性工程為重點的大花園明珠培育項目不少于30項,新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家以上、省級考古遺址公園10處以上。有效推廣“拯救老屋行動”項目經驗,修繕并完成新業態植入文物建筑1000幢以上。
“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預期指標
類別 | 指標名稱 | 2020年預測值 | 2025年目標值 | 指標特征 |
文物保護和博物館體系建 設 | 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 | 6處 | 新增1處 | 預期性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81處 | 增至300處 | 預期性 | |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869處 | 增至950處 | 預期性 | |
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6000處左右 | 8000余處 | 預期性 | |
全省備案博物館數量 | 396家 | 增至475家 | 預期性 | |
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量 | 73家 | 增至100家 | 預期性 | |
文物保護基礎能力建 設 | 具有環境要素和群體規模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率 | 100% | 約束性 | |
前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劃劃定及四有記錄檔案編制工作完成率 | 100% | 約束性 | ||
完成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項目 | 5 | 10 | 預期性 | |
完成文物保護科技項目 | 15 | 20 | 預期性 | |
文物安全監管能力建 設 | 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設施覆蓋率 | 36% | 100% | 預期性 |
各級政府間文物安全責任制落實率 | 100% | 約束性 | ||
文物保護單位(點)安全巡檢率 | 100% | 約束性 | ||
文物安全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 未納入 | 納入 | 預期性 | |
文物安全隱患整改率 | 90%以上 | 預期性 | ||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建設 |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總數 | 17項 | 新增3-4項 | 預期性 |
全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數量 | 新增50項 | 約束性 | ||
全省博物館每年推出展覽數 | 1300個左右 | 1500個以上 | 約束性 | |
全省博物館每年組織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場數 | 13000場左右 | 15000場以上 | 約束性 | |
博物館年參觀人數 | 7000多萬 | 1.5億 | 預期性 | |
文物活化利用能力建 設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3處 | 新增2處 | 預期性 |
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 25處 | 新增10處 | 預期性 | |
革命文物保護展示利用項目 | 完成100項 | 預期性 | ||
文物活化利用優秀案例 | 34個 | 新增30個 | 預期性 | |
文旅融合重點項目 | 啟動實施100項 | 預期性 | ||
文博人才支撐能 力 建 設 | 培養 “新鼎計劃”優秀人才 | 30人 | 80人 | 預期性 |
培訓基層文博專業人才 | 2000人 | 預期性 | ||
培養文物安全管理“明白人” | 不少于100人 | 約束性 | ||
推介“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 | 109人 | 200人以上 | 預期性 | |
護寶志愿者 |
(四)2035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文物法規體系、文物安全責任體系、文物數字化治理體系、博物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搭建完備,文博機構隊伍顯著增強,各類文物資源得到全面有效保護,文物資源價值全面激活,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富有活力,文物標識體系具備鮮明辨識度,使浙江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地位全面凸顯,作為“文物之邦”的“金名片”更加閃亮,全面建成博物館發展質量標桿省、文物數字化治理先行省、文物與旅游融合發展樣板省,走出一條符合浙江省情、富有浙江特色、具備示范意義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文化強國、文化浙江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 重點任務
(一)構建具備較高辨識度的浙江文物標識體系。梳理浙江歷史發展脈絡,從浙江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中甄選典型文化遺產,深化研究和闡釋,實施浙江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構建浙江文物標識體系。重點圍繞良渚、河姆渡、上山等遺址,全力推進文明之源大遺址保護群的研究傳承,凸顯浙江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群建設,加強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大運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遺址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完善以省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臺為核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監測預警體系,爭取海上絲綢之路(浙江)、江南水鄉古鎮納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正式提名項目,推進浙江青瓷窯遺址、明清古城墻(臺州府城墻)、閩浙木拱廊橋、海寧海塘?潮文化景觀等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申遺前期工作,爭取上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努力打造浙江世界文化遺產之窗。聚焦浙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弘揚浙江特色文化深厚內涵,著力推進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建設,加強南宋皇城遺址、德壽宮遺址、洞霄宮遺址、宋六陵遺址保護,建設南宋博物院,擦亮宋韻文化金名片;深入挖掘絲綢文化豐富資源,依托中國絲綢博物館打造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大平臺,擴大“絲綢之路周”的國際影響力,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國家站位和浙江標識度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以生態文化、青瓷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為重點,深化浙江特色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研究、傳承和傳播,努力讓富有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浙江特色的文化金名片深入人心、風靡全國、走向世界。
專欄一:文物標識體系研究及建設項目 |
1. 浙江文明標識體系研究項目。從距今100萬年浙江古人類活動到近現 代時期,全面梳理浙江文物資源,從時間、地理、特色文化等多個維度出發,精心遴選45條線索、約230處文物資源,著力開展研究闡釋,深入解讀宣傳價值內涵,構建浙江文明標識體系。 2.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以良渚古城遺址、玉架山遺址、上山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安吉古城遺址、臨安吳越國王陵、南宋皇城遺址、宋六陵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大窯龍泉窯遺址等為重點,建成初具規模的考古遺址公園30處。 3.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建設項目。以中國絲綢博物館為依托,聯合省內及國內外專業人才和資源,成立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全面梳理中國絲綢文物資源,促進絲綢文物的數字化回歸,建設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建成世界絲綢互動地圖。 4.生態文化研究院建設項目。依托浙江自然博物院和中國計量大學,深化館校合作模式,組建生態文化研究院。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20名以上,建設一支一流的科研團隊,產出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樹立一流的生態文化科研品牌。 5.青瓷文化研究院建設項目。依托浙江省博物館古窯址標本中心、龍泉青瓷國際研究中心,整合省內青瓷文化研究專業力量,組建青瓷文化研究院。啟動一批青瓷文化研究項目,全面提升浙江青瓷文化的研究、展示和利用水平。 |
(二)打造“整體智治、開放智享”文物數字化治理體系。圍繞文物大數據、文物數字化傳播、文物信息化監管、文物資源社會共享等重點領域,深入推進文物數字化改革,持續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全面提升文物治理智慧化水平,努力為文物資源在網絡空間發揮作用、中華文明在互聯網世界綻放光彩打下堅實基礎。著力推進浙江省文物資源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優化集成全省文物領域信息化系統,實現數據資源互聯共享,形成浙江文物資源數字化治理駕駛艙。推進文物領域信用監管體系建設,深化文物流通領域信用監管結果應用,建設浙江省文物保護工程領域信用監管平臺。深入實施文物數字化保護工程,加快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步伐,布局博物館全媒體傳播體系,運用全媒體發展新理念和人工智能、沉浸式展覽、VR、AR、虛擬漫游、智慧導覽等新技術,廣泛傳播弘揚浙江文物資源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著力打造“10000年上山”“5000年良渚”“100年南湖”“吳越宋韻”等主題文物全媒體傳播、沉浸式體驗、零距離研學品牌。
專欄二:文物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項目 |
1.全省文物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建設項目。集成全省文物信息化系統,匯聚全省文物資源數據,建設浙江省文物資源數字化治理駕駛艙。 2.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存共享工程。進一步迭代升級浙江省不可移動文物地理信息系統、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平臺,基于行業數據歸集、管理研究、部門數據打通、社會共享等訴求,形成浙江省不可移動文物基礎數據庫,完善智慧服務公共平臺,通過與浙政釘、浙里辦連通實現掌上辦功能。 3.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程。以浙江省博物館公共服務綜合平臺等平臺為重點,大力發展智慧博物館,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為支撐,推進一批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支持博物館傳統展覽資源、可移動文物資源數字化保護和利用。 4.可移動文物數字資源管理利用工程。建設可移動文物數字資源管理平臺,提升館藏文物規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打破數據資源孤島,逐步實現可移動文物數據開放共享。 5.“穿越浙江一萬年”融媒體傳播項目。以重大考古發現和重要文物史跡為線索,從專家考古向公共傳播轉變,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推出一系列有特色、有亮點、有意義的融媒體產品(網絡課堂、出版物、兩微一端、抖音短視頻、H5等)。在“浙里好玩”等平臺推出跟著考古游浙江、浙江文物游記等專欄、攻略,結合遺產酒店、美食品鑒、文化鑒賞,推動文物考古助力文化旅游發展。 |
(三)形成“文物+”多維融合發展格局。推進“文物+旅游”融合發展,緊扣“四條詩路”文化帶建設、大花園建設、千年古城復興、十大海島公園建設等中心工作,加快實施相關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挖掘闡釋文化遺產資源價值,為詩路文化旅游線路建設、全域旅游發展、“隨著考古去旅游”“跟著國寶去旅游”等文物主題研學旅游線路開發奠定堅實基礎。著力推進“四條詩路”文化旅游線路建設,將“四條詩路”沿線文物古跡串珠成鏈,根據文物古跡、名山秀水的文化和地理特質,建設獨具特色的詩路文化旅游線路。繼續推進博物館景區化,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銷售能力,推廣實施“拯救老屋行動”項目,重點推進1000家鄉村博物館建設,努力構建博物館、古村落保護利用與旅游、休閑、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機制。推進“文物+教育”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博物館資源稟賦、場館優勢,繼續推進文博單位與大中小學的深度合作,聯合開展文物保護利用課題研究,合作開發青少年研學旅行實踐精品項目和精品課程,切實發揮全省各級文博場館作為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陣地作用。推進“文物+科技”融合發展,以“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為引領,推進文博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以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共享、跨界創意和智慧應用為重點,對有代表性的文物資源進行開發,促進文物保護利用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在教育、旅游、創意、動漫、游戲、設計等行業開展應用推廣,讓文物“活起來”。加強文物國際交流,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中國絲綢博物館、良渚古城遺址作為國際人文交流基地的作用,努力拓展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陳列展覽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強特色文物資源的海外推廣,與浙江外國語學院共建國際人文交流中心,提升全省文博場館外文標識標牌覆蓋率。加強文物區域交流合作,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圍繞江南文化、運河文化、太湖文化、長江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深化與滬、蘇、皖的合作,共同推進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三角博物館事業一體化、文物行政執法區域聯動等工作。
專欄三:“文物+”融合發展項目 |
1.文物活化利用優秀案例評選推介項目。至“十四五”末,遴選并宣傳 推介文物活化利用優秀案例50個以上。 2.“四條詩路”文物保護利用展示工程。至“十四五”末,全面完成50項大運河保護利用項目、100項詩路文化帶重點項目的實施。以文物古跡類標志性工程為重點推出一批大花園明珠培育項目,復興一批古城古鎮古村和歷史活力街區(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錢塘江詩路:嚴子陵釣臺、八詠樓、獅城水下古城、杭州孔廟碑林;浙東唐詩之路:賀知章龍瑞宮記摩崖石刻、大佛寺石彌勒像和千佛巖造像、曹娥廟、天姥古道、蒼嶺古道;甌江山水詩路:玉海樓、延慶寺塔、仙都摩崖題記、南明山摩崖題記、楠溪江) 3.“拯救老屋行動”提質擴面計劃。以民居類文物建筑為重點,推廣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成功實踐,在全省范圍內建立行之有效的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管理模式,構建文物建筑與村落發展相統籌、與民生改善相結合的工作機制。至“十四五”末,維修民居類文物建筑不少于3000幢,并鼓勵新的經濟業態植入。 4.博物館文旅融合發展“十百”工程。實施博物館景區化建設。至“十四五”末,全省A級博物館景區總數達100個;圍繞我省博物館及文物資源特色,推出10條文物旅游和研學旅行經典線路。 5.“博物館+高?!焙献餮芯抗こ獭?/span>深化浙江省博物館與浙江大學、中國絲綢博物館與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自然博物院與中國計量大學的合作研究。推出一批博物館研究的學術成果。 |
(四)建設“網格管理+精密智控”的文物安全監管體系。
緊盯我省文物安全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完善文物安全防護監管體系。啟動實施文物平安工程(二期)項目,著力提升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安全防護設施覆蓋率,不斷提高文物博物館單位安全防護設施水平,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單位應急處置和自救能力。推進文物安全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推進無人機、機器人、物聯網感知等先進智能技術裝備在文物安全檢查與執法巡查領域的普及應用,提升博物館安全防護科技應用水平,逐步實現文物安全遠程監管、消防物聯網監控和文物安全監管人工智能巡檢。實施全省民居類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三年專項整治行動,積極探索推進私人產權文物建筑產權置換工作,堅決遏制文物建筑火災高發勢頭,火災事故總數下降50%以上,力爭實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零事故。實施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爭取到2025年基本實現存量案件清零,新增案件得到有力遏制的目標,文物違法案件總數下降30%以上,力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違法案件零發生。實施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重點打擊盜竊、盜掘文物等犯罪行為,全力追繳被盜流失文物。不斷強化文物安全監管與執法監察,落實好市、縣(市、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文物行政執法和日常巡查監管責任。
專欄四:文物平安工程 |
1.文物安全精密智控項目。至“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全省“一庫一圖一清單”文物安全風險隱患監管系統,實時文物安全風險數據分析研判及預警處置,實現文物安全分色分級動態全覆蓋。 2.文物平安工程(二期)項目。爭取省財政設立文物平安工程(二期)專項資金6000萬元,撬動地方財政設立配套資金1.2億元以上,推進文物安防、消防和防雷設施建設,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至“十四五”末,實現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設施全覆蓋。 3.文物安全監管標準化項目。至“十四五”末,制定文物安全管理地方性標準或規范性文件2個以上,形成文物安全工作標準化管理體系。 |
(五)形成具備“中國氣派、浙江特色”的考古事業發展格局。積極主導或參與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重點開展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明、越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瓷窯址等考古研究。加快推進浙江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建設,全面提升考古發掘研究單位裝備水平,加強考古研究能力建設,爭創國家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中心。加強文物和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研究,組織出版一批考古發掘報告。搭建高端學術平臺,成立良渚國際考古研究中心,積極謀劃設立世界考古論壇?良渚分論壇暨良渚國際考古論壇、世界稻作起源國際研究論壇,南方先秦考古論壇、南宋文化論壇、青瓷文化論壇,主動設置議題,促進國內、國際學術交流,向國內外展示博大精深的浙江文化,增強浙江考古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積極開展海洋考古,完善水下考古科研機構布局,支持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和舟山、象山、北侖工作站建設,爭取國家考古研究中心東?;芈鋺魧幉ǎ⑵浯蛟斐蔀槲覈驴脊诺闹匾脚_和合作交流的學術陣地;有序開展我省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工作,深入開展浙江“三?!保ê=z、海防、海港)遺存研究;合作開展上?!伴L江口Ⅱ號”沉船水下考古項目。啟動實施寧波象山定塘橫灣沉船等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繼續關注浙江全省重大涉水型建設工程,適時開展搶救性水下考古工作。探索建立土地儲備考古前置的有效介入機制。
專欄五:考古事業發展項目 |
1.“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項目。不斷深化良渚“后申遺”時代考古研究,聯合江蘇、上海、安徽4省市考古力量,圍繞良渚文化遺址,開展長三角區域考古合作,實施一批考古調查、勘探、發掘項目。 2.萬年浙江、世界稻源——上山文化遺址考古研究項目。持續開展區域 系統性調查,重點開展浦江上山、義烏橋頭、仙居下湯、永康湖西等遺址考古勘探發掘。從實證萬年浙江的高度,深入闡述上山文化在我國、東亞地區乃至全世界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價值,進一步提升浙江文明在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3.河姆渡文化研究項目。重點開展井頭山遺址、施岙遺址、河姆渡遺址 考古發掘。推動中國海洋文化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綜合研究,為浙江海洋強省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4.越文化考古項目。重點開展毘山遺址、下菰城遺址、安吉古城遺址、紹興越國王陵、金衢盆地區域系統調查等考古研究。逐步搞清越國文化起源、越立國、發展、壯大、稱霸、衰落的歷史發展脈絡。 5.南宋文化考古項目。重點開展南宋臨安城、宋六陵考古。研究論證其在中國都城和陵寢制度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重大學術價值。 6.瓷窯址考古項目。重點開展圍繞大窯龍泉窯遺址、沙埠窯遺址、大窯龍泉窯遺址、天目窯遺址開展工作。厘清浙江青瓷的發展脈絡,研究海內外文化技術交流,探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7.考古報告出版項目。組織出版義烏橋頭遺址、良渚遺址、田螺山遺址、井頭山遺址、紹興越國王陵及貴族墓、安吉古城遺址、宋六陵、南宋臨安城、沙埠青瓷窯址、荷花芯窯址、后司岙窯址等重要考古發掘報告10部以上,編輯出版關于上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重要著作英文版。 8.“探索藍色文明——水下考古創新團隊”建設計劃。至“十四五”期末,全省水下考古隊員和出水文物保護專業人員達到20人左右,爭取培養1-2名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水下考古或出水文物保護學科帶頭人。 |
(六)打造“領跑全國、接軌國際”的博物館體系。加快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杭州博物院、紹興博物館、世界旅游博物館、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浙東運河博物館建設。推進天一閣博物館擴建項目,完成義烏、開化、仙居、德清、嵊州、上虞等地的縣級博物館建設,全面實現縣縣有博物館的目標。拓展博物館主題和地域特色,鼓勵國有企業、大專院校建設行業博物館,支持專題博物館建設,探索推進鄉村博物館建設。實施博物館質量提升“十百千”計劃,支持省級博物館高品質發展,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推動杭州博物院、寧波博物館、溫州博物館做強做精。整合區域和專題優勢,打造大運河沿線城市博物館聯盟、唐詩之路博物館聯盟。開展博物館行業標準制定工作,爭取制定完成3個省級行業標準。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開展全省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推介工作。加大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業務幫扶力度,引導非國有博物館規范化發展。發揮我省博物館的特色和優勢,加強區域文物博物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共同打造文物保護、展示、教育、文創和科技創新等區域一體化合作平臺。推動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鼓勵各級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資源,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投入,完善文化創意產品營銷體系,扶持“浙江省文瀾閣博物館商店聯盟”發展。全面推進博物館改革創新,深入推進以理事會為核心的博物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賦予博物館更大辦館自主權。探索引入社會力量代管托管中小博物館運營機制,提升博物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專欄六:博物館質量提升工程 |
1.博物館展陳精品工程。探索實施策展人制度,力爭3個陳列展覽列入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薦精品獎。 2.國家等級博物館質量提升工程。實施一批市縣博物館軟硬件改造提升項目,爭取增加國家等級博物館27家。 3.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推進全省博物館服務大提升,努力將全省博物館打造成服務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規范化的公共文化休閑空間。至2023年底,在全省建成一批群眾滿意博物館。 4.博物館社會教育水平提升工程。加強全省博物館教育頂層規劃,完善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建設博物館教育教學隊伍,實現學科教學活動與博物館學習的有機結合,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和數字博物館資源,擴大博物館教育覆蓋面,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有效路徑。 |
(七)形成“優勢明顯、基礎厚實”的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格局。著力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以紅色基因薪火行動為引領,開展革命文物資源梳理,建設浙江省革命文物數據庫,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引領性工程。重點推進浙西南革命文物等保護利用重點項目和嘉興中共“一大”會址、長興新四軍蘇浙軍區革命舊址、余姚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紅軍抗日北上先遣隊革命文化線路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打造一批充分彰顯浙江革命精神、有效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標志性項目,凸顯浙江作為革命紅船起航地的政治優勢。大力推進石窟寺遺址保護利用,按照國務院關于石窟寺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總體部署,編制浙江省石窟寺石刻保護利用專題調研和專項保護規劃,加強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實施杭州飛來峰造像、新昌大佛寺石彌勒像和千佛巖造像等數字化三維掃描及重點保護修繕工程、預防性保護工程,提高綜合保護水平,確保2022年底前實現全省石窟寺石刻無重大險情。持續夯實文物保護管理基礎,加強文物保護基礎理論研究和研究成果轉化運用,強化文物保護單位的科學監測、日常維護保養工作水平,全面實現不可移動文物的分級、分類、精細化保護管理。實施一批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利用項目,加強對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環境整治。做好新增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基礎工作,適時啟動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推薦申報工作。落實國家文物資源資產管理相關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文物資源資產動態管理機制。常態化開展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編制工作。大力推進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海洋文化遺產資源調查,編制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實施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和可移動文物修復工程,開展館藏文物定級鑒定工作。積極推進社會文物保護利用,探索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鑒定,指導浙江省博物館與浙江省文物鑒定站共同開展民間收藏文物的公益鑒定,積極引導民間合法收藏、合理收藏。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會同市場監管部門,探索符合互聯網運營規律的監管新模式。
專欄七:文物保護利用引領性工程 |
1.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引領性工程。充分挖掘全省革命文物資源價值,以中共“一大”會址、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紅軍抗日北上先遣隊、浙東抗日、新四軍蘇浙軍區等為重點,實施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展示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項目,并通過串點成線,整合革命文物資源,建成10個以上集保護、展示、教育于一體的引領性紅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15條以上紅色旅游線路。 2.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完善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體系,重點實施一批館藏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加強浙江省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能力建設。 、3.可移動文物修復工程。實施一批館藏文物修復工程,提升館藏文物利用率,開展金屬器、紡織品、漆木器、陶瓷器、書畫等易損珍貴文物的保護修復,完成500件(套)珍貴文物的保護和修復。 |
(八)構建“供需對接、支撐有力”的文物保護利用科技支撐體系。進一步加強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區域創新聯盟(浙江?。┙ㄔO,著力深化文物價值認知、文物保護利用、文物數字化保護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推動各類文博單位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等專業機構開展合作,聚焦文化遺產領域技術需求,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推廣力度。積極參與國家文物保護利用重點計劃的課題申報,推進《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國絲綢大系》文化研究工程項目。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基礎條件建設,提升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石窟寺文物數字化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浙江大學)、省文物保護科研基地(浙江省博物館)等平臺的科研能力,加大區域科技創新聯盟成員單位科研標本庫、數據庫建設力度。啟動出土(水)有機質文物、脆弱文物及其保護對策專題研究。
專欄八:文物保護科技項目 |
1.文物科技研發計劃。重點推進世界絲綢互動地圖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傳統村落保護適宜性技術和活態利用策略研究2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完成紡織品文物價值認知及關鍵技術研究、石窟文物微生物/苔蘚病害綠色防治技術研究、脆弱木質文物水下固型提取技術研究、大遺址元素智能提取理解及生成關鍵方法研究、石窟壁畫多幅數字圖像正射影像快速自動處理與圖像融合質量評價方法、業務驅動的數字文化遺產可信共享與管理服務系統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2.出水文物科技保護修復項目。推進寧波“小白礁Ⅰ號”沉船保護修復(Ⅱ期)、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寧波象山定塘橫灣沉船等重要出水文物科技保護修復項目。 |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規。根據文物領域法律法規及相關配套行政法規修訂情況,及時修訂調整相關地方性法規,適時修訂《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深入實施《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關鍵環節、突出問題,制定急需適用的地方性法規,全面推行基本建設項目文物區域評估制度、地方政府土地儲備考古前置制度等制度,加快形成完善的文物保護責任體系和制度體系。切實加強文物領域制度供給,研究出臺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對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措施進行明確和規范,使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大資金投入。注重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文物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并重,落實文物保護單位歲修資金。按照文物保護領域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支出責任,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資金保障水平。強化文化遺產領域專項資金績效管理,提升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制定水陸野外考古作業補貼標準和指導性意見。
(三)健全機構隊伍。推動中央編辦關于加強地方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編制的要求落到實處,健全和完善省、市、縣(市、區)、鄉鎮四級文物保護管理網絡。增強省級文物考古專業力量,切實加強市、縣兩級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隊伍建設,爭取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大市、縣(市、區)文物行政部門設立獨立的文物保護管理科(處)室并成立文物保護研究所。深入實施文博人才“新鼎計劃”,遴選并培養優秀文博青年人才50人以上,支持出版學術專著10部以上,組織開展基層專業人才實訓班不少于15期。建立完善文博領域專家庫。
(四)營造良好氛圍。重點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518國際博物館日、大運河文化遺產周等重要節點,策劃開展集中宣傳活動,努力提升浙江文物博物館事業影響力;實施“護寶使者”“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評選推介計劃,選樹浙江文物工作先進典型。積極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渠道、平臺和方式,匯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形成共同致力于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