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四大國家文化公園,打造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規劃》提出,“打造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塑造“讀懂中國”文化品牌。
在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方面,助力黃河、大運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構建黃河文物展示園區體系。
根據《規劃》,河南將發掘研究靈井“許昌人”、新密李家溝、裴李崗—賈湖遺址,探尋東亞現代人類起源和農業起源。整合提升北陽平、雙槐樹等仰韶文化遺址,實證“早期中國文化圈”的形成發展。
挖掘研究登封王城崗、二里頭遺址等一批文化遺址,深化夏文化研究。依托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等大一統國家都城遺址,打造中國歷史主根脈文化地標。
河南省“十四五”文物和博物館事業發展,則將打造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放在了重要位置,通過考古發掘、遺址保護等方面工作來實證“早期中國文化圈”在中原地區的形成與發展。
二、推進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設,打造鄭州、洛陽“博物館群落”核心示范區。
河南中原文化特色博物館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目前河南已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57家,較“十二五”末增長30%。博物館質量不斷提升,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數量達72家。
“十四五”期間,河南將推進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完善以河南博物院為龍頭、市縣級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群落體系。
積極推進河南博物院新院、黃河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二期、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賈湖遺址博物館、開封順天門遺址博物館、嘉應觀治黃博物館、淅川南水北調移民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建設及改造提升工程。
打造鄭州、洛陽“博物館群落”核心示范區。完善和提升鄭州、洛陽博物館群建設,推進開封清明上河園非國有博物館、信陽紅色博物館群建設。
加快推進鄭州紡織工業博物館、蘭考縣博物館、孟津縣博物館、伊川縣博物館、鄢陵縣博物館、正陽縣博物館和內鄉縣博物館等新館建成開放。
三、建設13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爭取3-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
河南穩步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列入國家項目庫的18處大遺址全部完成總體保護規劃編制,編制完成率達到100%,完成本體加固、保護展示、環境整治工程30余項。
13處大遺址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評出“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25項,其中6項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啟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二里頭遺址、時莊遺址等一系列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了中原地區文明內涵,加深了對華夏文化的認識。基本構筑了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發展的遺址展示體系。
“十四五”期間,河南將加強大遺址保護利用。推進仰韶村、賈湖、廟底溝、大河村、二里頭、鄭州商城、三楊莊、偃師商城、城陽城址等9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建設,爭取其中3-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
重點開展殷墟、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大遺址文物本體保護、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文物安全防護和展示利用設施建設項目。推進仰韶村、北陽平遺址、大河村、平糧臺古城、二里頭、偃師商城、鄭州商代遺址、小雙橋、殷墟、鄭韓故城、邙山陵墓群、漢魏洛陽故城、安陽高陵、北宋東京城、鞏義宋陵、清涼寺汝官窯等大遺址開展保護展示工程。
推進殷墟、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鄭韓故城、鄭州商城、三楊莊、偃師商城、城陽城址、仰韶村、二里頭、賈湖、廟底溝、大河村等13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四、河南將推進二里頭遺址和萬里茶道河南段申遺工作。
“十四五”期間,河南將強化文物古跡保護。統籌城鄉文物建筑保護,重點實施嵩山古建筑群、濟源古建筑群、百泉古建筑群以及古塔、古橋梁等的保護和展示利用。做好焦作寨卜昌、郟縣臨灃寨等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
推進龍門石窟研究院建設區域性石窟寺保護研究基地,深化石窟寺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加強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支持殷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世界遺產地典范,推進二里頭遺址和萬里茶道河南段申遺工作,做好仰韶文化重要遺址、開封明清城墻、關圣文化史跡、紅旗渠等的申遺準備工作。
在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方面,河南將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推進鄂豫皖片區、冀魯豫片區、河南片區和長征片區(紅二十五軍)等片區的革命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實施工作,形成“三山兩水一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格局。
同時,拓展革命文物傳播渠道,推出河南紅色地圖,打造“河南紅色旅游景點預約平臺”,利用主流媒體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實現成果共享。推進“互聯網+革命文物”,加強革命文物數字化展示和網絡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