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古老的文物承載著華夏燦爛的文明,透過它們,我們得以撫摸歷史;與它們“對話”,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背后體現的民族精神。
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對文物數據的解構、分析和重組,以及深層次的利用,使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得到永久保存。實現了文物資源的信息共享,滿足了文物數字化的展示需求,同時也確保了文物的安全。
文物數字化技術很好地解決了文物信息準確記錄的問題,讓文物信息能完整地保存在數字世界里。通過激光掃描、程序化生成等技術對文物進行數字化處理,運用技術優勢讓文物實現可永久保存、可持續再現,不僅為文物保護研究奠定了扎實的數據基礎,也讓很多缺損的文物借助數字化手段恢復了原本的光彩。
二、 建設內容
1、文物三維數據采集及處理加工
文物三維模型制作將采集精度無接觸式結構光掃描技術和多圖像三維重建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模型點云數據采集,制作具有色彩還原度的文物三維模型,并通過精準紋理映射式完成模型的高清貼圖,最后充分整合兩種模型各自的優點制作高清三維模型,并且三維模型具備真實的光影流動效果,效果參見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相關文物3D模型。
2、文物三維采集流程
3、文物數據采集要求
安全性:無接觸式三維掃描,不需要在文物表面貼標志點進行采集工作;激光類別達到 2M(裸眼安全)級,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紋理拍攝所用燈箱采取LED冷光源。
精度高:采集單體文物本體整體誤差應以設備最高精度為準,不得超過0.02mm;單幀掃描精度須達到0.01mm-0.03mm 以內;掃描分辨率可以達到0.05mm;紋理拍照設備為全畫幅專業單反數碼相機及其配套鏡頭組、拍攝臺、燈光設備,單幅照片≥5000萬像素,分辨率600dpi—900dpi,能夠準確的采集到文物的原始信息。
速度快:測量速度達到50萬次/秒,快速準確的得到文物三維數據。
可視化:原始數據直觀還原被測物體3D空間結構及色彩信息。
多元化:可輸出?維線圖、三維模型、三維動畫、三維交互等多種成果。
4、文物考古線圖及病害圖繪制
文物線圖是依據正投影的制圖原理,用點、線、面等表現形式來提煉并呈現文物信息制成圖的,是取舍優化的結果。依據的是透視原理,其缺陷是無法精確展現器物整體的大小比例以及各部位的相對比例,有些局部因角度關系甚至無法呈現。而文物線圖依據正投影原理繪制,并輔以比例尺,在表現器物形制時明顯優于照片。
5、展示支持終端
支持主流瀏覽器,如:Internet Explorer、Chrome、Firefox、Safari、Opera等(無插件打開優先);不需要下載任何插件,直接可以在PC 端、手機APP、微信、互動觸摸設備等終端順暢體驗、搜索,數據加載迅速,鏈接正常可用,無無效鏈接、不可用鏈接,鏈接內容全面正常,內容和標題相符??衫枚S碼掃描、關鍵字回復、高清4K 觸控屏等手段,提供文字和語音導覽,對文物進行展示、解讀、互動,提升展陳效果,增強公眾體驗度。
6、全景導覽
網上虛擬博物館是數字化博物館重要的一部分,讓游客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游覽博物館,減小了空間對于博物館文化宣傳的限制。這種技術首見于Quick Time系統,利用在某一固定位置所抓取的一個環境的720度全景圖像,通過展現全景圖像的相應部分來實現相互的調整。全景圖像是利用一系列局像拼接起來的,能夠進行全視野、360度全方位環視漫游的圖像環境。
7、藏品管理系統
為了實現對本項目所制作的館內可移動數字化資源、館藏文物原有相關的數字資料和其他數字化資源更有效地管理,擬在館內建設1套藏品管理系統。藏品管理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雙向數據通訊技術等技術手段,結合計算機網絡通信及軟件技術,對館內所有文物藏品信息化,實現館藏文物數字資源的網絡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藏品出入庫操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加強文物流動追蹤,提高藏品盤點效率,提升文物和數字資源實時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圍繞藏品本體信息,以重點服務文物保管業務開發的基于藏品管理的信息系統。需要實現藏品征集、藏品管理、藏品動態管理、藏品庫房管理、藏品保護、藏品修復、藏品影像管理、藏品查詢統計、流程管理、文物方位管理、系統管理、事務跟蹤提醒、藏品輔助工具等功能,為未來以藏品為核心的各項數字化應用的開展提供數據基礎和服務基礎。
8、數字資源管理系統
數字資源尤其是本項目所制作的不可移動文物三維模型、館藏文物的二維高清圖片和三維模型,是藏品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藏品文字信息的重要補充,有著直觀形象特點,對藏品鑒定、藏品出版,藏品出入庫鑒別等藏品管理環節有著重要作用。數字資源管理系統擬通過系統模塊化和建立映射模型,較好地解決藏品文字信息和影像信息分別存儲,但又可以嚴格對應,實施瀏覽的重大瓶頸,并且將辦公功能集成,實現文件的共享,方便館內工作人員的使用。